****年*月**日,《合肥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及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印发实施。现将《管理办法》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依据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号)、《安徽省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指引》、《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等文件制定。
二、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创新联合体,旨在破解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起草过程
市科技局围绕联合体制定依据、组建目的、布局方向、组建条件、认定程序和支持政策等核心问题,广泛征求全市科技领军企业及内部相关处室意见建议,根据相关意见建议进行了充分的修改完善。经市科技局局长办公会集体审议通过后,形成了正式文稿《合肥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及管理办法(试行)》。
四、主要目标
由龙头企业牵头,以解决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化机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成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合作组织。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集中力量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中系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
五、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十四条,制度设立和工作流程更加贴合现行市科技局项目工作实际,更能提高组织实施绩效和科技投入效能。
第一、二条,制定依据和组建目的。主要阐述由龙头企业牵头,以解决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目的,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成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合作组织。
第三条,布局方向。主要明确联合体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布局,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第四条,牵头单位。主要明确联合体牵头单位资质要求。
第五条,共建单位。主要明确联合体共建单位资质要求,共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家。
第六条,组建协议。主要阐述各成员单位需共同签署“创新联合体组建协议”,明确建设目标、组织机构、攻关方向和各成员单位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等。
第七条,主要任务。主要明确建立运行机制、明确攻关任务、整合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创新组织新机制等。
第八条,认定流程。主要明确企业申报、审核推荐、综合评审等。
第九条,支持举措。主要明确项目支持、科技金融支持、平台建设支持,人才支持等。
第十条,日常管理。主要明确联合体建设遵循市场化原则,企业自愿申报,名单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绩效评估。主要明确联合体每年围绕合作机制、资源整合、项目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向市科技局报送年度运行报告。
第十二条,服务保障。主要明确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部门要强化对联合体的服务和指导,鼓励出台配套扶持政策。
第十三、十四条,主要明确解释权限和施行日期。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试行一年。
六、创新举措
(一)强化企业主导,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赋权牵头单位:牵头单位可自主选择技术攻关方向,结合产业链需求制定技术路径,动态分配研发任务,统筹项目资金使用,并根据技术需求灵活吸纳成员单位。
市场化利益分配:成员单位签署《创新联合体组建协议》,明确研发成果产权归属、收益分配比例及商业化路径,通过经济收益、技术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多样化利益共享。
(二)加强政策金融支持,开展项目联合攻关。
专项资金资助: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每年发布一批技术需求榜单,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组织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最高可获得****万元财政支持。
科技金融联动:根据攻关任务项目情况,提供****万-*亿元研发项目专项贷款,国家级项目贴息上限***万元,降低创新联合体的研发成本。
(三)开放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落地应用
整合创新资源:充分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积极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建设研发设计、公共实验等科技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促进成果转化:联合体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混合所有制公司、技术联盟等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形成“核心+网络”的协同创新模式,鼓励联合体吸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参与,推动重大成果在合肥落地转化,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七、下一步工作
市科技局将严格按照《合肥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及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管理,高质量推进联合体技术攻关任务,持续提升协同创新效能,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